很多人都听说过灵魂出窍和濒死体验。精神病学家雷蒙德·穆迪在《来生》一书中创造了“濒死体验”这个词,他在书中详细描述了100多个人从“临床”死亡中活过来的体验。
濒死体验是在一些危及生命的突发事件中触发的,如心脏病发作、窒息或休克。当这些人苏醒后,他们会描述他们悬在生死之间的感觉。这些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说自己体验到了和平安宁和幸福,看到金色的光,通常是在隧道的尽头,被已故的亲人迎接,或者灵魂离开他们的身体,漂浮在空中。他们通常会觉得自己必须做出选择——留在另一个世界,或者复活。
通常,他们觉得漂在自己身体的上方或站在旁边,能准确地描述在场医务人员的谈话以及对他们实施的医疗措施。考虑到他们被诊断为死亡,这怎么可能呢?怀疑论者对这些说法的可信性提出异议,指出它们可能是由于宗教灌输造成的。
然而,这种现象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中是非常一致的,甚至没有接触过宗教的儿童和幼儿也报告过。
2014年,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的重症监护和复苏专家萨姆·帕尼亚发表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项对人类死亡前后早期大脑和意识变化的研究。根据他的研究,帕尼亚认为,在心脏停止跳动和大脑停止工作一段时间后,意识仍在继续运作。濒死体验的研究正在挑战这样一种观点,即当我们的身体死亡时,我们的大脑会逐渐变黑。
对濒死体验的解释分为四大类:
1. 心灵与大脑是分开的,不受任何物理定律的控制。
这本质上是一种宗教或灵性的观点,认为心灵一直存在于宇宙中。个体的心灵是一个更大的、无所不包的心灵的一部分,这个心灵可能是某个更高的力量如上帝。显然,这个理论是基于宗教信仰的,不适合科学研究。
2. 心灵是个体大脑复杂的神经元活动的产物。
这是一种进化适应。用科学术语来说,“心灵是大脑的附属现象”。换句话说,就像尿液是肾脏的副产品一样,思维是大脑运转的副产品。这一理论将无法测量或量化的心灵等同于物理物质。此外,在清醒或昏迷状态下,我们可能有两种意识。我们在精神病学文献中也发现了很多多重人格的例子。
3.汉默洛夫-彭罗斯假说
1994年,亚利桑那大学麻醉学和心理学系的斯图尔特·汉默罗夫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是比较奇怪的关于人类大脑的想法。在罗杰·彭罗斯爵士的支持下,汉默罗夫提出,微管中的量子振动计算控制着我们的意识,微管是细胞骨架的主要组成部分。
哈默洛夫指出,单细胞草履虫就是证据。草履虫没有中枢神经系统,没有大脑,没有神经元,但它会游泳,定位食物,寻找配偶,并躲避危险。它似乎会做出选择,而且它肯定会处理信息。由于微管是纳米级的结构,汉默洛夫也开始思考量子物理可能在意识和思维中发挥作用。
汉默洛夫-彭罗斯假说指出,大脑机制是大脑皮层神经元以一种目前尚未完全了解的物理规律运行的结果。这是哲学家阿尔伯特·诺斯·怀特黑德提出的观点,哈默洛夫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在他的理论中,意识是大脑微管中量子计算的临时现象。对哈默洛夫来说,心灵是宇宙的内在因素。
4. 考夫曼假说
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化学荣誉退休教授斯图尔特·艾伦·考夫曼与萨姆利·尼拉宁和嘉伯·瓦泰创造了“泰然境界”这个术语。泰然境界是一种新的“物质状态”,可以在量子态和经典态之间可逆地穿梭。
考夫曼认为,在叶绿素分子中看到的系统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量子相干或部分相干的网络可以延伸到神经元的很大一部分,并且可以在相干和去相干之间保持平衡。考夫曼假说认为思想、意识和自由意志与“泰然境界”有关。我们的大脑和感官将我们与宇宙联系在一起。
汉默洛夫和考夫曼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将意识定位于微管,后者将意识定位于泰然境界。他们的假设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量子物理学。
总结
濒死体验、灵魂出窍、多重人格、安慰剂和催眠以及清醒梦都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例子,说明大脑充当了心理活动的传输器,也就是说,思维可以在大脑中运行,但不一定是由大脑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