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的定义是指一个人斥责、抱怨或经常找别人的茬。唠叨型的人会让人感到沮丧,唠叨者的伴侣、父母或老板通常会对他们有所怨言,这三种关系的共同点是亲近而且涉及依赖,这意味着这些关系很难轻易离开。
爱唠叨的人的整体个性是什么样的?
唠叨型人格没有出现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中。然而,唠叨型人格与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有一些重叠,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曾经在之前版本的DSM中有过定义。以前的手册中,被动攻击型人格也被称为违拗性人格,经常与唠叨型人格打交道的人都能体会到这种人格有多消极。
除了被动攻击,唠叨型人格还可能有强迫性,这意味着他们很在意别人的活动。唠叨型人格的表现可能与强迫症患者有些相似,他们会卡在某种想法里反复思考,然后需要采取某种行为(唠叨)来减少强迫症引起的焦虑。举个例子,一个丈夫一直在想他的妻子是否完成了一个预约,他不停地唠叨她,直到她预约成功。
虽然这种人格特征难以研究和归类,但有理由认为唠叨型人格既包括被动攻击因素,也包括强迫性因素。
唠叨型人格对身边人的影响
前面说过,唠叨的主要方面是批评或吹毛求疵,第二个方面也很重要:唠叨会成为他人焦虑或烦恼的持续来源。第二个方面简洁地解释了唠叨型人格对他人的影响。简单地说,被唠叨的人会感到焦虑和烦恼。唠叨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消极沟通方式,特别是对婚恋关系的横断面研究发现,婚姻关系紧张的夫妇比相对满意的夫妇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沟通行为。
唠叨型人格的动机
首先,认为唠叨的人之所以唠叨是因为他们喜欢唠叨是一种误解。有趣的是,我接触过的有唠叨问题的来访者并不会因为唠叨而感到快乐。事实上,他们觉得背负着这么多需要关心和担心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是一种诅咒。那么,他们主要的动机是什么呢?
1. 部分原因是情绪问题。
他们的情绪在临床上称为“失调”。唠叨的人,从根本上说,在某一特定时刻感到无法平静,也无法和自己的情绪待在一起或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唠叨者可能会感到焦虑、害怕、沮丧或挫败,而他们无法忍受这些感觉。
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自己的感受,就向最近的人发泄寻求减压,因为他们无法忍受这种感觉。他们关注的任务或目标(例如,是否已经预约)只是负面情绪的载体或媒介。
2.唠叨者具有临床上所谓的高需求结构。
虽然大多数人都能接受不确定性和某种程度的混乱,这是日常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例如,衣服会变脏,即使今天不打扫卫生,生活也不会结束),唠叨者很难接受这个现实。这些人有极高的需求结构,这意味着他们需要环境是高度有序和可预测的。人们常常误解他们的动机,认为他们想要控制别人,或者出于对权力的需要,但实际上爱唠叨的人是由于根深蒂固的恐惧,即如果有一个细节不是高度有序的,他们的世界就会失控。
总之,唠叨型人格的根源通常是情绪问题和对秩序的需求的结合,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头脑里和周围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常常感觉无法管理和无序。
如何有效地应对一个唠叨型的人
1. 当唠叨者情绪失调时,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
当一个唠叨型的人被一种消极的感觉触发时,他们的默认做法通常是跟身边的人找一些事情来唠叨,以减少他们消极感受的强度。如果你能从这种情形中走开,那么唠叨者就不能把你作为发泄他们负面情绪的目标了。
2. 与其争论,不如少说话。
当他们开始唠叨时,不要和他们进行全面对话,只需简单地说几句话,划出一个清晰而坚定的界限。你可以说:“我保证会在晚饭前和你谈谈这件事,但现在我不想谈这个问题。”
如果他们继续推动你争吵,那就重复同样的观点,如果你一直保持同样坚定的界限而不参与其中,他们迟早会倦怠并停止。(这个技巧是学习和行为法则的一个例子,叫做“熄火”。)如果唠叨的人是老板,就暂时迎合他们的自恋。
总之,唠叨型人格会让其他人感到非常沮丧,但通过使用本文所述的技巧,以及在唠叨型人格情绪被触发时避免卷入,可以更有效地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