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苏轼的同僚王定国因为“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岭南,从岭南返回后,苏轼一次去拜访,王定国有个歌姬名叫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居京师。苏轼便问她“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奴却答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感于柔奴所言,苏轼即填词一首:
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当时的岭南,是蛮荒艰苦之地,被贬到此,如果一个人能够找到这种境况对于他的意义,他当可以安之若素。
弗兰克尔《活出意义来》书中也描述了即使在纳粹集中营,被关押的囚徒几乎被剥夺了所有,面临着随时都可能有的死亡威胁,剩下的只是“人的最后一件自由”:在既定的境遇中选择个人态度的自由。至少还有那么几个囚徒,能够决定使自己“苦得有价值”,在最恶劣的条件下也依然表现了人性的善,使自己超越了命运外在的束缚,在集中营里也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