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杀性自残是一种难以理解的现象,是对自己的身体组织故意造成伤害但没有自杀的意图。形式可以包括诸如切割、灼烧、把东西埋在皮肤下、撞击头部、抓挠、击打硬物、阻止伤口愈合以及其他形式的造成疼痛的行为。
第一次自残往往发生在青少年时期,研究表明,在2018年,约有17%的美国青少年有过自残行为。此外,97.9%的咨询师报告说,他们有自残的来访者,这使得自残成为咨询中常见的问题。
那么,是什么迫使一个人故意伤害自己呢?为什么在年轻人中这种趋势如此普遍?
非自杀性自残作为一种应对方式
要注意的是,自残往往是这个人能找到的最佳的应对重大心理痛苦的尝试。因此,自残是一种管理、应对或调节重大心理困扰的方式。自残的这种功能(即作为一种应对策略)通常与人们最初的假设不同——比如认为所有的自残行为都是自杀企图。根据定义,非自杀性自残不同于自杀未遂(即,自残是没有死亡意图的自我伤害),然而,自残和自杀之间确实存在关系。这两种行为之间的联系是有意义的,因为那些使用自残来应对极端心理痛苦的人经常面临自杀的几个危险因素。
考虑到这一点,让我们来看看一个人自残的几个可能原因:
1, 调节自己的情绪。到目前为止,情绪调节是自残最常被提到的动机。个人会为了改变自己的感受而自残。自残可以用来体验放松、解脱负面情绪或诱发积极情绪。当情绪来势凶猛、难以忍受时,自残可以作为一种暂时的、尽管是不适应的应对策略来管理痛苦。例如,一个有自残倾向的人指出,“割伤身体使我用能控制的、更容易处理的身体疼痛代替了内心的疼痛。这样的痛苦是真实的、有形的,是可以看到的。”。自残可以激活一个人的内源性阿片系统,并导致内啡肽(包括其他神经化学物质)的释放,从而产生平静的感觉。此外,研究表明,处理身体疼痛的神经回路和处理情感疼痛的神经回路之间存在重叠。因此,随着身体上的疼痛开始愈合,情感上的疼痛也可以得到改善。虽然这不是一个健康的长期解决方案,但自残通常是出于调节痛苦的、无法忍受的情绪的愿望。
2, 惩罚自己。对于一些个体来说,自残的动机是出于愤怒或厌恶而惩罚自己的愿望。那些极度自我批评、自我厌恶或自我责备的人,可能会通过自残来体验他们认为自己应得的痛苦。此外,那些对自己身体特别痛恨的人可能会用自残作为一种自我惩罚的形式。
3, 作为一种反抗解离的形式。对于有解离史的个体来说,自残可能被用作一种快速将他们拉回当下的手段。例如,一个有创伤史(如童年性虐待)的人可能会用解离作为一种从创伤事件中生存下来的防御机制。然而,创伤结束后,解离症状可能会继续发作,尤其是在个体感到焦虑、恐惧或恐慌时。自残带来的身体疼痛可以结束解离状态,帮助个体产生控制感。
4, 作为与人交流的方式。最后,有些人可能会把自残作为一种向他人传达自己体验的方式。人们常说,自残的作用是“让一个人身体与内心一致”。如果个体缺乏表达内心痛苦的能力,或者感觉自己的痛苦不为他人所知,他们可能会使用自残作为一种表达自己体验的方式。网络上自残内容就是这种交流作用的一个独特方面。在社交媒体、论坛、信息网站和视频平台上,有大量与自残相关的内容。事实上,大多数社交媒体平台现在都有社区指南,专门禁止与自残相关的内容,以应对自残帖子和图片的上升趋势。青少年参与自残和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图片或文字描述有可能是为了:(1)感到被认可,(2)找到一个不加评判的社区,或(3)获得社会支持。事实上,在韩国有自残史的青少年中,去年有30.9%的人看过自残内容,11.6%的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过自残内容。因此,交流动机可以延伸到在线社区和社交媒体平台。
我们如何应对?
自残是一个很难理解的复杂问题。我们可以同情地回应那些自残的人,而不是加以评判。认识到他们试图管理极端的情感痛苦。我们可以打开交流通道,让他们表达出他们内心的痛苦。
对于那些自残的人,咨询师或支持团体可以是一个有用的资源。事实上,咨询师和心理健康人士可以帮助那些自残者了解这种行为的功能,并制定替代策略来满足确定的需求。例如,咨询师可能会问来访者:“你什么时候有自残的冲动?”和“自残对你有什么好处?”一旦确定了自残的动机,咨询师可以帮助来访者加强应对技巧,提高对痛苦的容忍度,增强情绪调节技巧,使他们不再依赖自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