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受虐狂,专注于作出牺牲,从而成为好人。施虐狂是那些从给他人带来痛苦中获得快感的人,道德虐待狂则是利用道德来达到这一目的。完美主义者往往既是道德受虐狂,又是道德施虐狂。他们亲近的人里有这种形式的施虐狂,尤其是那些在完美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家庭中长大的人,同时他们也将其内化。
部分出自思想僵化的原因,完美主义者往往难以共情,认为任何偏离绝对道德形式的行为都是借口。因此,他们往往过于挑剔,将一些指向自我的批评转嫁给他人,部分原因是为了减轻自己的注意力。一方面,道德受虐让他们感觉自己优秀,另一方面,道德施虐让他们感觉自己比他人优越。
完美主义者一直在评判他人,当别人审视他们时,他们往往很难解决自己受到的指责,急于自证清白。不幸的是,当道德非黑即白时,他们的争辩就会被置若罔闻,因为仲裁者不会认真考虑其他观点。反过来,这可能会导致一场危机,完美主义者如何处理,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罪过而对此忏悔并彻底改变?还是会接受这样的事实:虽然某种行为可能是不可原谅的,但却是可以理解的?
意图很重要。
一些人承认这种机制有缺陷且不可持续。在道德施虐和受虐的面纱背后,是虚假的自我提升和不断提高地位的需求。当考虑放弃这种机制时,完美主义者面临着人类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会让我们任何人都感到恐惧。“如果我不想做好人,那我的人生还有意义吗?”在这里,意图很重要。行善是为了善良还是为了得到认可?如果没有后者,完美主义者往往会难以培养和接受更微妙复杂的身份。如果我想离婚而我家人不同意我的做法,我可能会开始认为自己是一个人渣。而相反地,如果我继续维持婚姻,实际上这可能对双方都有害,而为了继续把自己当成一个好人,我可能会这样做。
而且,当朋友离婚而我评判她时,更多的是惩罚而不是让她改变看似令人憎恶的行为。与任何其他类型的霸凌行为一样,这种行为暴露了一种支配欲,既支配对方,也支配自己难以忍受的感受。由于我们很难将规则的适当性与违反规则的惩罚方式分开,因此我们盲目地接受多种形式的日常暴行,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其中许多形式或多或少是隐蔽的。虽然批评可能是恰当且有根据的,但其表现形式可能并非如此。我们应该以平等的方式考虑批评背后的意图,而其他人的意图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难以理解。
但是,完美主义者很少能容忍别人的蔑视,尤其是亲人的。所以,我们可能会问:他们有必要恨你吗?如果是这样,那为什么呢?道德施虐狂很少是针对行为。正如完美主义者有时会寻求提高自己的地位,需要从内心的批评中得到休息,渴望感觉优越,需要摆脱嫉妒,并担心生活在一个自己的规则长期被打破的世界中,她的评判者也有类似的感受。嫉妒也可能是自恋者对自己和他人某个品质进行评判的根源。如果我感到有缺陷,而我认为你拥有这些方面,我可能会通过谴责、蔑视或嘲笑来试图摧毁你所拥有的。更深入地说,如果我不能接受世界固有的不公平,或者我自己的缺陷导致了我不理想的命运,我会责怪你对我的悲剧的影响,甚至认为是你的原因造成的。用上面的例子来说,我可能会嫉妒你能离婚,因此,我会指责你的离婚(我认为这是不道德的)。
被蔑视的完美主义者可以不同意也不需要再把道德虐待狂对她的评价个人化,从根本上来说,这种评价不仅是对不良品格的评价,也是对个人的不良评价。她需要学习如何忍受他人的蔑视,认识到对方有多么需要它,并共情自己的判断(理解而不是原谅它们),她可能会从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压迫性看法中解脱出来。而且,在对自己形成更复杂的理解时,她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永远不会完美,但可以继续保持体面,不比我们大多数人更好或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