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时候晚上躺在床上时,我会幻想睡在另一间卧室里的爸爸妈妈不是我的亲生父母,我想象自己是个出生时就被遗弃的孤儿,是他们收养了我。这是我创造的一个故事,用来表达自己与家人不同,在世界上感到孤独。
现实中的孤儿命运悲惨,可能由于战争、饥荒和医疗卫生条件差等危机而产生,它会造成严重且持久的影响。但孤儿也有一个心理层面的意义:它是人类心理的一种普遍原型模式,根据卡尔·荣格的理论,原型属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而不仅仅属于个人。
我们对孤儿的好奇在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有体现。有很多关于孤儿的故事。摩西成为他的人民的领袖。被狼抚养长大的孪生兄弟罗穆卢斯和勒米乌斯建立了罗马城。以孤儿为主角的民间故事、神话、电影和文学作品数量众多:蝙蝠侠、超人、灰姑娘、长发公主、奥利弗·忒斯特、绿山墙的安妮、海蒂、简·爱、天行者卢克等等。这些人物不幸成为了孤儿,这个困难的起点促使他们发展出勇气和情感韧性。在没有家庭支持和养育的情况下,他们必须发展自己的生存技能。
孤儿意味着在世界上孤独一人,孤儿身份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与内在的被遗弃感有关,是一种孤独和失落的感觉。有很多人现实中不是孤儿,但也体验到孤儿原型,就象我的童年经历一样。
当梦到孩子,或者梦到童年时的自己,这些孩子形象可能代表我们曾经忽视或遗忘但现在想要了解的自我方面。这些品质通常与天真、好奇心、自发性相关。在解读梦中的儿童时,可以问以下问题:
梦中的儿童形象是怎么样的?
梦中的孩子在忙些什么?
在梦中我是如何对待孩子的?
梦里其他人如何对待孩子?
梦里父母和其他权威人物是怎样的?
我们的梦向我们展示了潜意识中正在运作的东西,那些塑造了我们却不被我们所知的故事。
内在孤儿承载着无法融入、没有归属感、异于他人的感受。内在孤儿的渴望无法从外界得到满足。他们的痛苦并非因为没有父母,而是因为失去了自我照顾的能力。内在孤儿在我们的潜意识深处等待被我们的关注和爱所拯救。当我们要满足他人的需求而忽视自己的需求,当我们因为恐惧或羞耻而拒绝自己的一部分,当我们否认自己被看到、被赞美、被欣赏的天然愿望,我们就在内心创造了一个内在孤儿的环境。
我们也会感到被一个集体遗弃。许多人表达了对政府或国家的被遗弃感。卡尔·荣格将文化情结描述为一系列共享的无意识信念、态度和情感。大规模的社会情结在群体的文化无意识层面形成,成为文化情结,它们可以被定义为围绕原型核心的带有情感色彩的观念和意象的集合,被一个确定的集体中的所有个体共享。
文化情结塑造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归属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当我们的个人身份和价值观与主流文化环境相冲突时,我们会感到被排斥、背叛和被遗弃。
对这些内在孤儿动力的认识可以治愈失落的孩子的孤独和悲伤。首先,需要承认内在孤儿的存在并命名他们所承受的负担。感受是通往自我认识和觉知的大门。神话故事中的孤儿都有帮手。摩西的姐姐米利亚姆守护着装有婴儿摩西的篮子。罗穆卢斯和勒米乌斯被狼抚养长大。灰姑娘有她的仙女教母。当我们带着同情、耐心和好奇去面对我们内在的受伤者时,我们就成为了自己的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