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咨询中诉诸行动最常见的看法是,这是一种自我毁灭行为。最初弗洛伊德用这个术语来描述患者的行为是基于一种无意识的感觉。例如,患者可能总是延迟付款或错过咨询时段。这种行为掩盖了无意识的愿望或冲突,分析师可能会将其理解为对治疗的抗拒。因此,“诉诸行动”一词逐渐成了贬义的。
当代精神分析学家称为“诉诸行动”的另一种行为,指的是治疗室中的会促进成长的一些非语言行为,因为它们试图传达一些无法言说的东西。我有一个来访者在咨询中突然从沙发上跳下来,跑到盥洗室。还有另一个来访者突然感到身体一侧疼痛。这些行为是试图重现早期的创伤体验。受过性虐待的患者,尤其是与施暴者有重要关系的患者,经常会有感到心理混乱的瞬间。这些童年的恐怖经历无法用语言表达,相反,这些记忆会以极端的情绪变化、惊恐发作或躯体体验的形式出现。儿童期性虐待的患者在成年后也经常会经历重复的性虐待,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强迫性重复的悖论。
童年遭受父母或亲密的人性虐待的患者除了被性虐待的创伤,还有额外的由于父母未能保护他们免遭伤害而造成的心理创伤。在移情过程中,来访者可能会体验到分析师是虐待者,或是没有保护她而背叛了她的父母。患者也可能用自己被对待的方式来对待治疗师——通过改变故事或指责治疗师来虐待治疗师。这些不同的移情可能并不稳定,而是会快速的转换。
治疗之外的危险行为
如果患者正在接受治疗,创伤可能会在移情中表现出来,治疗师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风港,这种行为可以被理解。但大多数患者并没有接受治疗,他们表现出一系列的自毁行为,包括自残、滥用药物、滥交、酒后驾车、偷窃,以及不断地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比如深夜在无人的街道上行走或搭便车。冒险行为将被动的创伤转变为对虐待时间、节奏和严重程度的主动控制。通过进入危险的环境使自己遭受虐待通常会导致再次成为受害者,但这次是熟悉的,并提供了一个安全的身份。它是一种试图掌控创伤体验或维持一种基于受害者身份的脆弱的自我意识的尝试。这是儿童期性虐待会产生的终身影响的其中之一。
“诉诸行动”这个术语可以指自我毁灭或促进成长的行为。即使是具有自毁后果的重复行为,有时也可能是无意识地想要修通无意识冲突或创伤记忆的一种尝试。精神分析的目标是通过移情机制,鼓励患者在安全的治疗室中而不是在外部世界中诉诸行动,并将这些行动转化为言语记忆。一旦不可言说的事情变成了“可言说的”,就有可能克服冲突或创伤,并有足够的掌控感从而停止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