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青岛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 欢迎光临青岛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八极青岛心理咨询
预约电话:13206450119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文章 > 青少年心理咨询 > 详细内容
空心病
发布时间:2022/6/8  阅读次数:688  字体大小: 【】 【】【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教授在2016年的一次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空心病,它指的是一些学生虽然进入了名牌大学但却感到“内心空洞”,对生活没有目标感。空心病已经成为思考中国年轻人抑郁症的一种新方式。


  许多学生一门心思投入到学业上,他们放弃其他兴趣爱好,限制休闲活动甚至和他人的友谊。由于他们的努力,他们在学业上达到了成功:进入名牌大学,这正是他们的父母想要他们做的。

  但现在他们面临着一个在任何考试中都找不到的问题:做这些是为了什么?

  对于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据估计超过40%)来说,这种胜利是空洞的。他们感到内心空虚:对自己的生活和成就感到空虚。想象一下,你这么年轻,这么一门心思的努力,却如此受挫。

  一位学生写道:“我就是那40%的一员,可能更严重……事实上,我不止一次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名心理治疗专业的学生认为,这不仅仅是“空心”的问题,而是一个“空的自我”的情况,因为这些年轻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年轻人里有这种感觉的越来越普遍。

  在西方文化中也看到了类似的现象,典型之一是青少年寻找他们生命的意义。从青春期开始,他们往往会开始思考有关生命意义的重大问题,去寻找那种意义。青少年焦虑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空心病属于存在主义焦虑的范畴,意义感的缺失造成慢性的、使人衰弱的焦虑,甚至抑郁和频繁的自杀念头。

  “空心病”可能被独生子女政策放大了,大多数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他们是父母希望的唯一载体。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空心病是这些年轻人承担家庭追求太大目标和太重责任的产物。

  许多年轻人感到沮丧,无法满足父母的要求。一个14岁的女孩,成立了一个自杀俱乐部。她告诉我们,“死根本无所谓”。

  另一个14岁女孩的父亲酗酒,母亲极度抑郁,她有幻听,被诊断为精神病,因此辍学,她认为母亲应该离开父亲,声称自己可以养活母亲。后来发现,她的幻听是她父母争吵的声音,她父母的冲突在她的脑海中回响,她根本不是精神病。她对父母冲突的悲伤和绝望正在吞噬她。

空心病:一个历史背景
  波德莱尔在他19世纪的著名诗歌《芙蓉·德·马尔》中描述了一种贫瘠的空虚感,一个国家土地富饶,但终日下雨,国王感到麻木和内心的死亡。塔尔科特·帕森斯所描述的社会失范概念将这种感觉与人们内心公认规范的缺失联系起来。安德烈·格林描写了许多绝望而空虚的病人内心“死去的母亲”。他的“死去的母亲”情结为内心的空虚和存在主义的恐惧提供了新的解释,这种恐惧在20世纪的存在主义精神病学中也有描述。

  跟西方强调个人成功的文化相关,个体缺乏集体归属感,包括家族、宗族以及更大的国家民族的归属感,归属感提供更多的生命意义,和归属感群体的割裂会削弱个体成功的意义。东方传统文化更强调集体归属,弱化个人身份,近年来西风东渐,城市化以及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年轻人越来越追求个性化,但也会削弱他们的归属感。青少年时期面临形成个人身份认同感的任务,而归属感是身份认同的重要部分。

  现在随着社会期望的迅速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攀登成功的阶梯时,人们会感到被排斥和被落下。西方的年轻人的命运也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迷失在酗酒和聚会中,拼命掩盖内心的无意义感和对未来的恐惧。

  虽然这种感受并不新鲜,但思考东方和西方各种各样的“空心病”,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版本的内在空洞感,去帮助我们的年轻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八极青岛心理咨询
八极青岛心理咨询中心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辽阳西路227号
预约热线:1320645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