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做错事情时,父母管教他们,希望他们知道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在以后不再犯,但很多父母会把话说得很重。
有的时候看上去孩子好象没有在听我们说话,或对我们的话无动于衷。当我们问他们的错误行为时,他们低头看着地面不做回应。这些表现会让我们觉得他们没有领会我们的意思,所以我们会过度强调让他们知道错误。
而实际上,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犯了错,他们知道父母对他们的行为不满意。他们可能不会表现出来,但他们会把父母的批评和愤怒内化,导致他们对自己感觉很差,觉得自己是个坏人,或者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这会让他们背负上羞耻感和内疚感。
内疚和羞耻可能是破坏性的。如果不加以控制,会表现为如物质滥用、饮食障碍、自残甚至自杀念头等破坏性行为。我们要认识到孩子不是缩小版的成年人,他们还在逐步形成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父母作为权威人物在他们的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我们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是明白的,我们的不认可对他们来说是重大打击。
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父母和其他照顾者就是一种权威角色,这不仅是因为我们的体型比他们大,还因为我们为他们提供安全感。通常,我们说的话会被他们内化到心理深处。当我们对他们的行为不满时,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我们被他们视为生存的根本,如果我们不高兴,他们的安全感就会陷入混乱,这对他们来说是很可怕的。
青少年可能会有强烈的自我批评
家长希望孩子能听他们的话,想让孩子有一个端正的态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家长管教孩子时,孩子会听进去的,虽然表面上他们当耳旁风或毫不在意。当孩子犯错时,家长需要让孩子明白,批评的是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不是孩子这个人,这个概念对一个孩子来说有时并不容易弄清楚。家长的目标是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压倒孩子,如果能等到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再和孩子说,是会很有帮助的。
当孩子认为权威人物觉得他们是“坏人”时,他们就会把这些信念内化,失去自我价值感。许多青少年比成年人有更强烈的自我批评,他们有时会讨厌自己,或者认为自己毫无价值。
他们带着这种情绪,可能导致自我破坏行为。通常他们的想法来自于多年来听到的父母的话,这些父母反应过度,批评孩子时有强烈的情绪宣泄。当父母发脾气并对孩子发泄情绪时,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可怕的。
孩子需要自我价值感
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认为自己有问题、不被认可、自尊低,他们就会面临风险。缺乏自我价值感的青少年可能会物质滥用、关系混乱,甚至有自杀念头。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坏人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不利的。
一些儿童和青少年没有足够的自我价值感,他们认为自己不重要,或者认为自己是坏人,不值得拥有幸福生活。家长可以通过更多的理解和关心来改变这种思维模式,长期的内化会潜在地影响孩子对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