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经常听一些老师在讲课时说,
心理咨询只能助那些自助之人,或者叫助人自助。我不是太明白:来访者不正是不能“自助”——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才来找我们
心理医生吗?希望您能具体说说这话的意思。
根据我的理解,这话的意思是:我们需要借助于咨询,让来访者学会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心理医生帮他解决问题。
的确,
心理咨询是一个助人的职业。助人的职业有很多种,比如理发的、卖衣服的、帮人打官司的……心理咨询只是这众多职业中的一种。但心理咨询的助人是在心理这个层面上进行的,来访者付费买到的是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物。在咨询室内或离开之后,他需要借助这些无形物来改变自己的认知,并进而影响自己的行为。可以说,心理咨询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改变来访者认知发挥作用的,专业表达大概可以称为“领悟”(insight)。没有来访者的领悟,心理医生所做的也就成了对牛弹琴——这当然是心理医生的可悲之处。只有在领悟的基础上,来访者才能实现自助,去改变自己,完成修通(working through)。
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助人自助其实就是让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让来访者明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国际歌》所唱的那样: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那么,既然不是来访者的救世主,心理医生到底在与作为“自助之人”的来访者互动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有人曾很形象地打了个比方:可以把心理咨询过程比作一个化学反应,心理医生的作用相当于催化剂和反应温度。但对于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反应强度,以及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心理医生无能为力。能想尽办法为来访者的改变提供最佳催化剂和反应条件,就是一个合格的心理医生了。
近年来,我越来越认同“心理咨询的过程是而且也只能是陪伴的过程”。相信来访者能够自助,然后在心理医生的脉脉深情中,来访者自己就变好了。我们所有能做的就是陪伴,而不是技术性的治疗。
“助人自助”这个话题,让我有点感想。
心理医生对来访者的看法一般分四类:(1)深信来访者有内在的潜力去面对挑战和成长,因而心理医生需要尊重来访者个人的决定和意向,对来访者的言行不加半点评论和干涉;(2)虽然相信来访者有能力改变,但认为能力有限,需要包括心理医生在内的外界帮助,因而,心理医生虽然尊重来访者的意见和选择,但同时也认为有必要加以指导和提醒;(3)相信来访者有能力应付日常生活琐事,但在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则有赖于专业人员的指导与帮助;(4)不那么相信人有内在潜力,甚至认为人的自然倾向是消极堕落的,人身上有许多原始、野蛮、罪恶的倾向,有某种劣根性,有原罪,趋向于自我毁灭等等。
我是带着对来访者的第四类看法进入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的,这样的人性观和人生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指导着我的临床。但随着工作的深入,我基本从这个苑囿中走出来,基本上跨越了第三类和第二类,正在朝第一类认识靠近。
真的,应该相信来访者能够自助,心理医生也只能助那些自助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