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青岛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 欢迎光临青岛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八极青岛心理咨询
预约电话:13206450119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文章 > 心理咨询理论技术 > 详细内容
黑暗人格三合一介绍
发布时间:2013/8/5  阅读次数:7953  字体大小: 【】 【】【

秦峰 许芳

 

概念提出

 

  随着特质论人格心理学发展, 研究者不仅限于关注单一人格特质的测量和分析, 而是转向对人格特质群的研究。人格特质群指相互关联的几种人格特质, 例如, Eysenck以内倾-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三种人格特质描述人格, 大五人格以外倾性、神经质、开放性、随和性和责任心五种人格特质描述人格。尽管人格特质群尚无法涵盖所有已发现的人格特质, 但对人格特质群的研究有利于反映个体人格全貌, 也便于探究不同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

  近期, 一个新人格特质群备受关注, 构成该人格特质群的三种人格特质各自独立又相互交织, 且在西方文化中都属于反社会型人格特质, 因此被命名为黑暗人格三合一(Dark Triad, DT)。构成黑暗人格三合一的人格特质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

  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 是 Christie提出的心理学构念, 它借用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之名, 揭示权力使用上的个体差异和权力在普通人群中的非平均分配。马基雅维利主义者(Machiavellians)在心理和行为上一般表现为:冷酷无情、擅长操纵、阴谋算计、实用主义、注重结果和忽视道德。

  自恋(narcissism)作为日常语汇源于希腊神话故事, 精神分析学派较早关注自恋的人格心理学意义, Freud(1986)将其视为一种人格障碍, 属于临床和变态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Kohut(1971)认为自恋是普通人人性的一部分, 从而将自恋引入人格和社会心理学。亚临床阶段的自恋一般具有以下特征:自我中心、爱慕虚荣、自我吹嘘、支配性、优越感、傲慢无礼和自以为是。

  精神病态(psychopathy)最初被定义为一种以反社会心理和行为为特征的人格障碍, 虽未被收入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Ⅳ), 精神病态一直被认为是反社会行为的预测指标, 对精神病态的早期研究主要局限在临床和变态心理学范围内, 被试主要是罪犯和精神病人。随着研究深入, Hare、Lilienfeld 和 Andrews对上述刻板印象提出异议, 在他们看来亚临床阶段的精神病态更像是一种人格特质, 精神病态者并非个个都是病人或罪犯, 正常人也有病态心理和病态行为。由此, 精神病态成为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被试逐渐扩展到普通人群。作为人格特质, 精神病态在行为上一般表现为:行为冲动、寻求刺激、缺乏共情、缺乏责任感、缺乏焦虑。

  显然, 作为独立的人格特质, 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具有各自特征和结构, 似乎难以混为一谈。然而, 三者的行为特征也具有某些共性:自以为是、冷酷无情、表里不一、有攻击性, 这些共同特征反映了亚临床人格的阴暗面。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 试图寻找三者之间的共同因素。

  总结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则发现:

(1)尽管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自恋的共同之处较少, 但两者在缺乏共情上仍然保持一致。两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行为低调、收敛、讲求实用, 自恋者更愿意自我炫耀、展示优越性。自恋对黑暗人格三合一的独特贡献在于其特权感和优越感, 自恋者自我感觉良好, 他们认为自己天生有资格被人尊敬和崇拜, 自恋与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的差异在于自恋者更需要来自社会的认可, 因此很少表现出反社会行为;

 (2)作为黑暗人格三合一反社会性的主要来源,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精神病态拥有较多共同因素, 冷酷无情、麻木不仁、无视传统道德是他们共同的标签。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精神病态者更容易表现出社会适应不良和病态行为, 而这种现象却很少出现在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身上, 因此McHoskey, Worzel和Szyarto认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精神病态虽然都是反社会型人格特质, 但精神病态代表了反社会型人格消极和失败的一面, 马基雅维利主义则代表其积极和成功的一面;

(3)自恋与精神病态的共性在于两者都与攻击性和冲动性相关, 然而自恋者和精神病态者的攻击性和冲动性的来源显然并不一样。有研究发现自恋者的攻击性来自他人对自我(ego)的威胁, 而精神病态者的攻击性是对外界挑衅的反应; 自恋者的冲动行为主要是为了获得优越感的冒险行为, 而精神病态者的冲动行为则主要因为自我控制能力差。


黑暗人格三合一的社会性

 

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反社会性

 

  美国社会中, 黑暗人格三合一被贴上“反社会”标签, 是否意味着具有此类人格特质的个体行为更具反社会性呢?对黑暗人格三合一与反社会行为的研究发现,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为了获利会有更明显的不道德行为; 自恋者为了显示优越性容易选择欺诈并很少对此内疚; 精神病态者与恃强凌弱、反对权威、药物滥用甚至犯罪行为高度相关。元分析的结果发现, 工作场所中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与工作绩效显著负相关, 马基雅维利主义和自恋与反生产性工作行为显著正相关,在预测反生产性工作行为时, 黑暗人格三合一比大五人格更有效。

  如果用“黑”(dark)来形容人格特质的反社会性, 黑暗人格三合一到底有多“黑”呢?对学术欺诈的研究发现, 黑暗人格三合一与学术欺诈行为都显著相关, 其中精神病态是学术欺诈的显著预测指标, 相比而言自恋与学术欺诈的相关性要弱得多。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 尽管黑暗人格三合一与青少年不良行为都显著相关, 但只有精神病态是男孩不良行为的独立预测指标。显然, 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的反社会程度并不一样。Lee和Ashton发现黑暗人格三合一与德性维度均为负相关。Rauthmann和Kolar认为不经调查就为黑暗人格三合一贴上“黑”的标签显然有些武断, 他们对黑暗人格三合一的调查发现:普通人对自恋的评价明显优于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 这种认知可能源于自恋者的个人魅力、责任感和成就动机。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显然“黑”得更彻底。比较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则发现两者似在伯仲之间:精神病态者的反社会行为主要是直接性、冲动性行为,危害性更明显;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欺诈行为不是出于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更需要加以防范。

  还有研究发现,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自恋者和精神病态者习惯于不同类型的反社会行为。Kerig和Stellwagen对儿童攻击性的研究发现:自恋与主动的、身体攻击性行为相关,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关系攻击行为相关。这意味着自恋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自发的, 他们的攻击行为指向对方身体;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攻击行为更为隐蔽, 他们善于采用更为复杂的心理策略伤害他人。对恃强凌弱行为的研究发现,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言语恃强凌弱行为显著相关, 自恋与间接恃强凌弱行为显著相关, 精神病态与直接恃强凌弱行为显著相关。显然, 自恋者和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能意识到直接性恃强凌弱行为的成本更高, 从而选择了相对低成本的方式, 精神病态者则不计后果地选择了成本更高的方式。

  关于黑暗人格三合一反社会行为的形成机制, 有两类研究值得关注。第一类是黑暗人格三合一与道德判断的研究, 此类研究假设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反社会行为缘于其错误(或低层次)的道德判断。有研究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和精神病态者的道德发展水平处于较低阶段, 其道德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个人利益, 对黑暗人格三合一与道德判断方式的研究证实了上述结论, 实验研究表明精神病态者和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倾向于采取功利主义道德判断方式。近来Arvan在西方政治学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的理论框架下讨论人格特质与道德判断的关系。相关研究的结果发现黑暗人格三合一与保守主义显著相关, 与自由主义无关。由此Arvan推论“保守主义者的道德判断是反社会性的”, 这不啻是对保守主义支持者的一记闷棍, 同时也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对Arvan研究的批评出现在方法层面和理论层面, 黑暗人格三合一与道德判断的关系仍将是未来道德心理学的热点。

  第二类是黑暗人格三合一与冲动性的研究, 此类研究假设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反社会行为缘于其行为中的冲动性。从黑暗人格三合一的行为特征看, 精神病态和自恋与冲动性具有相关性, 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这种相关, 进一步探究冲动性的性质则发现:精神病态与功能失调型冲动显著相关, 自恋与功能型冲动显著相关,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冲动性无关。对黑暗人格三合一与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发现两者显著负相关,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自我控制不相关。另有实验显示, 自恋是造成黑暗人格三合一冒险行为的关键特质, 在面对具有自我压力的任务时, 自恋者宁愿冒险放弃及时满足以换取获得更多回报的机会。

 

黑暗人格三合一的亲社会性

 

  正如Holtzman所说:“有时, 即使最黑暗的人格也会闪光”, 黑暗人格三合一所展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并非一团漆黑毫无亮色, 相反, 有些特征还受到社会赞许。

  研究显示当代大众传媒创造出来的诸多反传统英雄(antihero)——詹姆斯·邦德、蝙蝠侠、豪斯医生、钢铁侠——都具有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典型作风, 他们冷酷无情、喜爱炫耀、擅长伪装、大胆固执、有攻击性、四处留情, 观众喜爱这些银幕英雄, 表明人格中的“黑”并非一无是处。如果说上述银幕英雄尚属艺术形象, 黑暗人格三合一在现实社会中也不乏代言者, 麦道夫(Bernard Madoff)、特鲁姆普(Donald Trump)、贝努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都是具有显著“黑暗”特征的公众人物, 也都一度倍受追捧。

  调查发现, 普通人对黑暗人格三合一的第一印象并不都是消极的, 初步交往中,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自恋者和精神病态者时常给人留下“有能力、有魅力、好交际”的良好印象, 只有当人际互动加深时其行为中的缺陷才逐渐展现出来。可见, 黑暗人格三合一受欢迎, 主要原因是:

(1)自我炫耀和夸大其词是黑暗人格三合一的重要特征, 人际交往中那些被夸大的品质可能成为人格魅力的来源;

 (2)当代社会人际交往周期短、速度快, 自恋者努力维护尊严,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擅于印象整饰, 他们都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3)缺乏公正的社会中, 精神病态者我行我素、挑战传统道德的行为风格能对大众产生巨大的心理补偿作用。

  黑暗人格三合一的亲社会性不仅体现在人们的第一印象中, 还体现在男女亲密关系中。对精神病态与亲密关系的相关研究中, Ali和Chamorro-Premuzic意外地发现初级精神病态是亲密关系的正向预测指标, 这表明初级精神病态并没有想象那么糟, 精神病态者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亲密、热情和承诺, 并具备操控伴侣的能力。这一结果验证了即使黑暗人格三合一中最“黑”的精神病态也具有亲社会性, 也为俗语“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找到了心理学依据。当然, 同一项研究还显示女性对“坏”男人的喜爱也是有限度的, 当男性出现攻击性、反社会行为等次级精神病态特征时, 就会失去女性的亲睐。

  传统上黑暗人格三合一被视为一种社会适应不良, 但实证研究却表明他们能从环境中榨取更多资源。Smith认为精神病态并非对传统西方文化的叛逆和病态回应, 相反, 它是西方文化(鼓励竞争、物质至上、维护正面形象)符合逻辑发展的极端表现。Jonason, Li和Teicher的研究认为个体为了在社会交往中获取资源, 既可以采取合作方式, 也可以采取竞争方式, 前者被称为亲社会型社会策略, 后者被称为意向型社会策略, 具有黑暗人格三合一特征的个体倾向于采用意向型社会策略。

  社会交往中, 采用意向型社会策略榨取社会资源必然会遭到人们的警惕和防备, 因此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擅长的伪装、欺瞒和说服他人的能力就成为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必备成分。对黑暗人格三合一与社会影响策略的研究发现, 为了避免被人觉察, 具有黑暗人格三合一特征的被试能够通过改变社会影响策略对他人施加影响: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对社会影响策略的控制最佳, 自恋者次之, 精神病态者最弱。工作场所中, 精神病态者倾向于采用硬性影响策略(强力推动), 自恋者倾向于采用软性策略(利益引诱),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则软硬兼施。

  演化心理学观照下, 黑暗人格三合一是社会文化环境变化引起的人格变化。一种人格特质既产生适应性收益, 也必须付出适应性成本。不管传统上被认为是好(bright)还是坏(dark), 人格特质都有其积极面和消极面。Judge, Piccolo和Kosalka以中立视角分析自恋和马基雅维利主义作为领导特质的优势和劣势, 他们认为作为领导者, 自恋者的缺陷表现在:人际互动不良, 缺乏共情, 沉溺于自己的美梦; 自恋者的优势表现在:

(1)自恋者夸大自己观点的重要性会增加自己的领袖魅力;

(2)自恋者对被认可和被崇拜的强烈嗜好是交易型领袖获得一致意见和影响力的巨大动力;

(3)自恋者采取大胆、直接、冒险的行动会使追随者注意到他们的远见和领导力。另外, 还有研究显示为了追逐成就, 自恋者可以自定目标、自我监控、自我激励、乃至实现自我领导。同样, 作为领导者,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缺陷表现在:为了寻求利益最大, 他们不遵守既定程序或道德准则, 甚至滥用组织正式权力;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优势在于:

(1)对管理岗位和正式权力的渴望表明他们有领导欲, 愿意为实现目标投入自己的社会资本;

(2)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完成任务, 必须首先具有领导欲, 愿意并有能力影响他人;

(3)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擅于灵活多变地处理各类任务, 这是他们领袖魅力的重要来源。

 

黑暗人格三合一——作为快速生命策略

 

生命史理论与黑暗人格三合一

 

  生命史理论(lifehistory theory)是生物进化理论中的一种中层理论,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的生命过程和周期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为了在生存和生殖竞争中获胜, 有机体根据环境权衡自己的生物能量和物质资源的分配, 建立起自己的生命策略。高不确定性的环境意味着高死亡风险, 因此个体倾向于执行快速生命策略, 该策略的特征是生命周期短、成熟早、后代多, 生产和抚育后代的投入小, 其优势在于后代的数量确保了基因传续; 相对的, 确定性环境通常意味着低死亡率, 此时个体倾向于采用缓慢生命策略, 该策略的特征是生命周期长、成熟年龄和生殖年龄晚, 后代数量少, 生产和抚育后代投入大, 因此个体越重视成长, 其获得资源、地位和长久交配权的可能性也越大。

  早期生命史理论一般被用以解释物种间差异, 后来学者们发现也可用其解释物种内差异, 甚至用其解释人类个体差异。生命史理论视野中, 人格的形成并非随意, 而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演化而成, 因此人格特质与个体的生命策略保持一致, 采用缓慢生命策略的个体行为特征表现为:有安全感的依恋、支持性的沟通模式、稳定的个人特征、长期配偶关系; 采用快速生命策略的个体行为特征表现为:敢于冒险、缺少远见、需要及时奖励和满足、沉溺于烟酒和药物。

  生命史理论强调环境对人格的长期塑造作用, 因此黑暗人格三合一不再是“适应不良”、“需要医治”的人格特质群, 而是个体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对黑暗人格三合一与生命史策略的研究发现, 黑暗人格三合一与快速生命策略显著正相关, 其中, 精神病态最能反映快速生命策略, 马基雅维利主义也与快速生命策略密切相关, 只有自恋与快速生命策略相关性较弱。近期一项研究中, McDonald, Donnellan和Navarrete通过因素分析发现黑暗人格三合一中的某些方面(例如冲动的反社会性、剥夺性/特权感、马基雅维利主义、不受约束的性关系、攻击性)与快速生命策略相关, 还有些方面(例如无畏惧的支配性、领导力/权力、夸张的自我展示)与缓慢生命策略相关, 黑暗人格三合一与社会性并无本质性冲突, 这一研究为上述认为黑暗人格三合一既有反社会性也有亲社会性的观点找到了新根据。

 

黑暗人格三合一与配偶策略

 

  作为生命策略的重要指标, 配偶策略指“组织和指导个体进行生殖竞争的一套完整的适应性策略”, 对配偶策略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长期/短期关系、配偶关系维系和不忠。

  对黑暗人格三合一与长期/短期关系的相关研究发现, 黑暗人格三合一与短期配偶关系显著相关。研究发现具有黑暗人格特征的男性择偶时, 为了创造有利于建立短期配偶关系的环境, 他们的策略是降低择偶标准, 扩大择偶范围; 精神病态者在择偶时注重自身利益、般配程度和偏好, 而不是感情。配偶关系建立之后, 具有黑暗人格三合一特征的被试更容易另觅新欢, 但他们的伴侣也更容易产生不忠, 这意味着建立短期配偶关系既有收益也要付出成本, 收益是有机会获得更多伴侣, 从而获得生殖竞争成功, 成本则是更容易失去已有伴侣。不同配偶策略为个体带来不同的适应问题, 短期配偶关系意味着低承诺, 长期配偶关系意味着高承诺——不仅要维系配偶关系, 还要生育和养育后代。研究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和自恋者都是处理短期配偶关系的好手, 他们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手段规避承诺、摆脱配偶关系拖累, 既避免短期关系升级为长期关系, 又能维持性关系。

  对黑暗人格三合一与短期配偶关系具体形式的调查发现:黑暗人格三合一与正式浪漫关系显著负相关; 其中,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倾向于选择一夜情和互惠情人关系, 自恋者倾向于选择一夜情、性 伴侣和互惠情人关系, 精神病态者倾向于选择一夜情和性 伴侣关系。对黑暗人格三合一与恋爱方式的实验研究发现, 具有黑暗人格三合一特征的男性主要采用游戏式和实用式两种恋爱方式。将爱视为游戏, 意味着恋爱双方无需承担责任或遵守承诺; 将爱视为实用手段, 意味着恋爱双方更重视恋爱带来的收益而不是恋爱本身。

 

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形成——行为遗传学的视角

 

  同样是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 行为遗传学更关注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个体差异形成中的作用。双生子研究发现, 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在表型层存在显著相关, 此种相关主要可归因于基因型的相关; 单变量水平上, 尽管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形成均受遗传和非共享环境影响, 但马基雅维利主义受共享环境的影响更显著, 上述结论意味着:

(1)自恋和精神病态的表型相关可以在基因上找到原因, 这两种人格特质的重合有可能因为拥有共同的易感基因;

(2)共享环境对自恋和精神病态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说明家庭背景、学校教育、伙伴朋友对自恋和精神病态的形成至关重要;

(3)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形成过程中, 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都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马基雅维利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家庭、学校、朋友关系和个人特殊经验中习得的。

 

  关于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学习机制, 有两种不同现象。O’Kelly和Solar、Kraut和Price的研究发现父母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其子女也更善于在游戏中欺骗他人, 父亲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信念对子女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信念影响较大。但Braginsky的研究却发现父母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水平与孩子的并无相关, 母亲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行为倾向是孩子的反向指标。Dien的跨文化研究也发现了上述现象, 非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独子欺骗行为更多, 父母都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其独子反而欺骗行为最少。对于这种结果, Braginsky认为这仍然是孩子社会学习的结果, 只不过孩子是从父母的反面经验进行学习。Kraut和Price认为家庭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有两种模式:标准社会化模式和交互模式, 前一模式下孩子通过直接模仿父母行为、学习父母价值观和技能获得人格成长, 后一模式下孩子通过行动而不是模仿来获得成长, 因此如果父母是非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亲子关系中常常处于被操纵地位, 孩子就容易培养出善于操纵他人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品质。

  对黑暗人格三合一与道德发展水平的双生子研究发现, 在道德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前习俗阶段和习俗阶段), 造成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遗传和非共享环境; 在道德发展水平较高的阶段(后习俗阶段), 造成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遗传而是共享和非共享环境。这意味着前习俗和习俗阶段道德判断的依据既来自遗传, 也来自环境, 而后习俗阶段的道德判断(超越利益和规范)的依据主要缘于环境——道德判断的境界越高, 受遗传的影响越小, 受家庭熏染、教师培育、社会角色扮演的影响越显著。


总结

 

  从人格心理学发展来看, 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以研究人性阴暗面著称,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将本我形容成“沸腾的锅”, 为人性涂上黑暗底色。人本主义心理学扭转了这种悲观主义人性观, 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健康人格。当前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可以视作对人性阴暗面研究的一次回归, 然而这次回归不同于古典精神分析学派:

(1)人性假设: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建立在“人性本恶”假设之上, 人性漆黑无亮色, 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则建立在“复杂人”假设之上, 人格中有光亮部分也有黑暗部分;

(2)研究对象:古典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精神病人, 后来推演到整个社会,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而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的主要是健康人;

(3)研究范畴:古典精神分析以整体人格(本我、自我和超我)为研究范畴, 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聚焦于对健康人格和病态人格之间的灰色区域;

(4)研究方法:古典精神分析创造了自由联想、释梦等经验性研究方法, 而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则不再计较门派之分, 科学方法成为主要研究方法。

 

转载自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第21 卷,有改动

 

八极青岛心理咨询
八极青岛心理咨询中心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辽阳西路227号
预约热线:1320645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