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青岛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 欢迎光临青岛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八极青岛心理咨询
预约电话:13206450119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文章 > 心理咨询理论技术 > 详细内容
自恋及其不满—《女性自恋》
发布时间:2013/1/5  阅读次数:2970  字体大小: 【】 【】【

◎ 黄宗慧

  自恋,它曾经承载着耽溺、肤浅等等与女性相连结的负面意涵,但晚近也被部份女性主义者视为是积极建构女性主体性的方式。不论是被赋予正面或负面的意义,自恋都彷佛指向一个内于主体自身、与他人无涉的过程,而从自恋一词的源头来看似乎亦是如此:纳西塞斯被水中镜映的自我形象吸引而不可自拔,所勾勒出的不正是一个不需要他者存在的空间?

  吊诡的是,自恋从来都不可能「不关别人的事」,法国精神分析学者拉冈(Jacques Lacan)广被引用的镜像期理论适足以说明这一点。六到十八个月的婴孩就会对于观看镜中的自己表现出高度兴趣,这人生初期的自恋,乍看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自我衍生了镜像、镜像完成了自我。但就拉冈看来,身体协调发展还不完全的婴孩却认为自己正是镜中完形,这「从不足到期待」(frominsufficiency to anticipation)的跳跃不但造成了自恋结构的不稳定,自我要靠镜像才能完成的「异化」现象(「我就是他者」)更是日后攻击欲的来源。更何况,镜像期的自恋也决非婴儿与镜像的二元对应而已,拉冈指出,那个将孩子带到镜子前面、欣悦地鼓励孩子与镜像认同的第三方—通常是父母亲—早已悄悄介入了「我和我自己的镜像」这看似一个人的独角戏里。

  既然自我依存于镜像的这种关系里潜藏着焦虑与冲突,自恋也就不可能是单纯的自我悦纳过程。德国心理治疗师芭贝.瓦德兹基所著的《女性自恋》一书正是从这样的体认出发,指出了自恋的人格结构往往有着严重的自我怀疑与自卑的特征,而光鲜亮丽的自信外表经常只是用以隐藏内心的不安。瓦德兹基从其女性患者的案例出发,推论出自恋型人格形成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原始人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是和母亲的相处模式。她认为假使主体在幼年经验中没有得到适当的爱与关怀、没有学会处理依赖和自主之间的关系,就特别容易困陷在分离焦虑与莫名的不安之中,从而想藉由讨好所有的人来保持内在的稳定。想从外在来获取无法自给的认可,正是自恋结构不稳定的原因所在:自恋型人格的人「只要稍微受到伤害就有崩溃之虞。他无法从内心来调节自我尊严,而是完全依赖外在世界,也就是说全以他人的眼光或事物的成败为依归」。没有魔镜的肯定,白雪公主的后母根本无从自恋起,这个耳熟能详的童话早已清楚地呈现了自恋结构的脆弱。

  在瓦德兹基所举的许多例子里,我们发现自恋非但不能自给自足,而且主体所表现的自信也只是表象:她们常在情感上陷入两难的困境,「如果选择亲密她们会恐惧被吞噬;选择保持距离她们又害怕孤单沮丧的心情」;在饮食上她们则常遭遇失序的问题,在暴食和催吐的过程中反复,无尽地摆荡在过剩与饥饿之间。这样的自恋形象,不但与新/后女性主义赋予自恋女人的正面特质大相径庭,也似乎和我们在媒体上所看到的,优游于过剩与不足之间的女明星们大不相同?每当有大型的颁奖典礼提供女星们做为竞艳的舞台时,我们不总是看到过剩与不足在她们的身体上、在她们的言谈间,从容愉悦地展演出来?在身体上,旣有「爆」乳,又同时有「纤」腰;在言谈间,旣骄傲地道出典礼前已节食到几近昏厥的状态,又津津乐道于典礼后的狂肆大吃。这过与不及的结合,是体现了新/后女性主义所要追求的目标,还是媒体提供的幻象呢?

  先看看肯定自恋/暴食/购物癖的女性主义观点。新/后女性主义者并非不明白,引发这类强迫行为的,往往是女性内心深处无以名之的焦虑,但她们认为,女性有权决定自己的外表,有权选择以暴食与催吐的循环来控制体重,而典型「全赢」的女性,也大可以既拥有成功事业,又迷恋于购物,最重要的是,如果这些行为能够抗衡焦虑,就有其值得肯定之处。例如《女性恋物癖》一书的作者葛门与麦金宁便曾表示,如果狂食而后呕吐可以让女性既享受到直接的感官愉悦,又免除了吃东西会发胖所带来的威胁与罪恶感,也不失为一种折衷策略,可以帮助女性不要去面对潜意识中更骇人的焦虑。但是在我们就此认定,前述瓦德兹基对女性自恋的解析太过悲观,而女明星在媒体上的自恋展演反倒能开发出正面意义之前,不妨听听本身长期受厌食症所苦的卡罗琳.柯奈普在《欲望:我与厌食搏斗的日子》一书中怎么说。

  柯奈普以自身的经验为参照,指出以暴食或购物暂时置换内在的空虚其实并非可取的策略;把纾解的方式压缩成明白的形状,看似找到了便捷的解决问题之道:「吃那蛋糕,它能减轻内在空虚;买那外套,它能以身份遮蔽妳」;而当我们为昨晚吃的食物感到罪恶、为衣服是否合身发愁时,明确的焦虑又可以继续取代无名的焦虑,那不想触知的、更可怕的事情就彷佛不会迫近。然而就像她以对体重的焦虑来浓缩接收其它所有无法处理的渴望,只是让自己陷入厌食的状态,女性选择不去面对无名的渴望与焦虑,最终还是会造成伤害:

  正在减肥的女人说:「我想要瘦。」她可能想要的是其它特质,她可能想要的是瘦所代表的价值、归属、可爱。我要那衣橱、我需要那关系、我想要减掉十磅。这些变成清楚的盼望、明白的渴望、欲望的焦点,它们能攫取地盘、蹂躏所有别的欲望,把真正的渴望、渴望背后的焦虑、女人的极饿的欲望、她的色欲、她对色欲的惧怕或她内心的痛苦空虚诱入地下。

  不过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大多数的女性还是加入了自欺欺人的自恋游戏。就像琴.基尔孟在《致命的说服力》一书中所指出的,广告为了促销商品,往往不惜引诱女性相信,消费某件商品就是「做自己」。于是我们在广告中看到失恋的女人猛嗑糖果,并在糖果纸上记录「我没打电话给他」、「我没生气」、「我去健身房」等每天的小成就,而最后出现的一张糖果纸写着,「他打电话给我」;在广告中,我们看不见自恋带来的不满,只看见全赢的女人:她上瘾、她狂食,但她同时很瘦,而且终会透过食物或其它商品的慰藉解决问题。当媒体中过瘦的、上瘾的女性被正常化甚或美化为值得效法的对象时,媒体外的女性也继续向这些理想中的自恋女人看齐,合力把虚假的自给自足搬演得异常逼真。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加入这场在过剩与不足中摆荡的自恋游戏有可能带来全赢,那么何妨一试?遗憾的是,我们充其量也只是将焦虑爆发的时间点暂时后延罢了!当更深层的渴望被置换,当我们以为少一些赘肉就意味多一些魅力、拥有一个名牌包就能为自信加分时,造成女性焦虑的真正原因(例如女性在父权文化的家庭/社会结构中进退失据的处境)反而永远不会真正地被处理。服膺于消费主义「自由的暴政」之下,我们看似有更多的选择,但诚如柯奈普所担忧的,这样的心灵超载将使我们无法了解「自己是谁、属于哪里、有何感受」。柯奈普认为,女性以为「对」身体做什么—美容、瘦身、厌食、暴食—就可以解决问题,却只是造成了更多的不满;其实女性应该思索的,是可以「和」身体一起做什么:或许是去体验运动带来的单纯喜悦,或许是去接受身体的真实感觉,也或许是去面对压抑的性欲,如此才能让身体「对心有所响应」、成为「值得住的地方」。而这也正是这类戳穿女性自恋迷思的书籍一致的目标:他们并非是为了「唱衰」女性而不认同新/后女性主义者所歌颂的自恋女人,是不忍看到女性为了维系脆弱的自恋幻象付出如此多的代价,才希望她们能用身与心去感受,自己到底要什么吧!

(本文作者为台大外文系副教授)

 

 

八极青岛心理咨询
八极青岛心理咨询中心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辽阳西路227号
预约热线:1320645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