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极青岛心理咨询中心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辽阳西路227号 预约热线:13206450119 | 
|   | 欢迎光临青岛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八极青岛心理咨询 预约电话:13206450119 | 
一、0—2个月:自闭阶段
婴儿从子宫出来以后,并没有足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在这个阶段,婴儿建立了一个多少封闭的心理体系,新生儿的心理退缩近似子宫内的相对隔绝状态,这样的状态可以提供子宫内外生活之间一个过渡的地带。只有等到:
1、神经生理能力的成熟;
2、喂食、拥抱、依偎、抚触这样的经验累积。
婴儿才能够进入关系之中。婴儿借由着吸吮、握物、惊吓放射等一系列放射的动作在环境和自己之间搭起了一座互动的通道,这种早期对环境的反应在日后逐渐演化成一种关系。
这个时期的依附,几乎是单向的——父母对孩子。成人自己相当程度地和他们的婴儿依附和连接着。每一个生了孩子妈妈,当看到孩子明亮的眼睛、听到他的声音、把他抱住怀里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和孩子是合二为一的。父亲亦然。也正是这样的连接形成了一个介质,在这个介质之中的婴儿最终能够形成他自己的关系。
二、2—6个月:共生阶段
婴儿在此阶段的早期,建立一个“对于能满足自己需求的重要抚育者的朦胧觉察”,一开始,他的行为就好像和他的妈妈是用一个全能系统,这个时候的双人关系并非真实,全能感充斥着婴儿的共生世界,他觉得自己的愿望和满足是同一件事:他的眼睛移动着找寻妈妈时,妈妈就出现了;刚刚感到饥饿,很快就被喂食了。在这些互动中的满足,让孩子的自我功能得以最初的发展,这是关系最初崭露头角的迹象。
如果孩子没有拥有这样的关系,或是妈妈没有充分注意到孩子各种需要的迹象并给与回应,孩子基因中原本设定好的自我功能程式便没办法建立起来(就像一个触发开关,错过了,就发育不好)。最初的微笑出现,是这一阶段发育的标志。
一个极端的例子:弃婴育幼院的孩子,这些孩子被放在婴儿床上以固定的瓶子喂食,没有被拥抱、被摇动、被抚触。在这种缺乏互动的情形下,他们对周遭的环境毫不在意,慢慢消瘦,最后死去,或者退回到自闭状态出现精神障碍。相反,那些拥有良好互动的孩子,能力逐渐增强,比如刺激的觉知、处理记忆和反应。
总之,母婴关系在互动中得以形成,并成为自我能力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
大多数的父母可以很好地享受与孩子处于共生融合状态时候的温暖和欢欣,但少数父母会因为自己人格上的原因,发现和共生期的孩子的紧密关系威胁了他们自己的自主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撤退、保持距离、强迫婴儿执行过于僵化的喂食和睡眠程序等等。
三、6—24个月 分离—个体化阶段
6—10个月 分离—个体化阶段的此阶段一:孵化
正常的5个月大的孩子已经开始逐渐混入作为分离—个体化开端的这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被抱着的时候,似乎要拼命地从母亲身上挣脱开,因为这样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视野能看清楚妈妈“哦,原来我和妈妈不是一个人?”这也许是孩子最初的区别。当分化继续下去的时候,孩子可以探索妈妈身体的更多部分,比如抓妈妈的头发、耳朵、鼻子、摸摸脸、把食物放进妈妈嘴里等。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会从一条特别的毛毯、一个玩具熊或者其他柔软的圆滑的东西得到更多的愉悦。这些孩子珍爱的宝贝被心理学家、儿科医生温尼科特称为“过渡性客体”,他认为这些过渡性客体既代表了妈妈也代表了孩子自己,是孩子在经历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用以安抚自己的暂时代替妈妈存在的东西。
这个阶段的孩子运动技巧不断进步,增加的运动能力来自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的成熟,运动协调的自我功能使孩子终于有能力从妈妈的怀中挣脱,滑下来在妈妈的脚边玩耍爬行,但他倾向于留在妈妈的旁边。
大多数的父母会对孩子开始的分化感到愉快,也有一部分的妈妈会在这个时候对于共生的消失感到难过,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共生需要一会儿给孩子令人窒息的爱,一会儿却又拒绝他们。这个阶段就是在这种亲密和疏离之间摆荡展开了分离—个体化的舞步。
10—16个月,分离个体化次阶段二:实践
这个时期的孩子处于摇摆学步中,最初当他能够站起来的时候,用一种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他陶醉于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世界的广大,自恋在此时达到了巅峰。随着蹒跚着可以走路,这个自信满满的家伙开始了对世界的探索,他的恶作剧、他的表情似乎在宣告每一个新发现的喜悦。
他不断从妈妈身边走开,眼光回望妈妈、再回来妈妈身边,这一系列好像在“情感充电”,补充安全感,获得力量后再离开妈妈去探索世界。
一般的妈妈会接受孩子的进一步脱离,她一直在那里,让孩子充电,也一边欣赏着孩子对世界的兴趣。透过孩子,同理地以孩子在世上所新发现的喜好为乐,来保持她的参与。
这个时期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于他有能力控制自己对更大环境的探索伴随而来的快乐和自信。
这个时期的妈妈恰当的做法是:在孩子离开自己的时候有责任保护孩子的安全,消除环境中各种对孩子可能造成伤害的因素,比如孩子可能从椅子上摔下、自己跑到马路上、玩尖锐的东西等。
一些父母会在孩子这个发展阶段遭遇很大的困难,尤其是那些自己非常需要共生关系的妈妈,一些妈妈在这个阶段会有把孩子推开的动作,好像是为了避免自己因为逐渐分离所带来的苦痛。此外,这种妈妈可能会在自己需要亲密而非孩子需要的时候将孩子抱起,结果反而打断了孩子原本正在进行的快乐实践。
心理学家马勒建议,摇摆学步的孩子已经有能力离开,父母对此的恰当反应是温柔而保有情感接触地推他一把。这样的父母就提供了一个可以信赖的期待,期待孩子能在这个逐渐扩大的世界里驾驭自己的新技巧。
16—24个月:分离个体化次阶段三:复合
当孩子的运动功能发展的时候,他的认知能力同时也在增长。复合阶段的孩子越来越能包容自己的分离性。因为觉察到孤独感的增长,使得他对于母爱的需求增加。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如影随形地跟在妈妈后面,但比实践期与妈妈身体的接触会减少。对于亲密与疏离变得相互冲突。语言功能的发育让孩子会透过说“不”来保持与妈妈的分离性,比如不顺从、不在你招呼后走来、不接近你、不吃你递过来的食品等。他常常强迫妈妈帮助又拒绝妈妈主动帮忙,这是一个新出现的自信力量和依赖的奇怪聚合,独立和重会共生状态的笨拙的解决方式。
随着影响妈妈、找到她、吸引她的注意、追求她,以及离开她的能力增加,孩子也变得比较能觉察到自己能力的受限。孩子经验到自己自大感的幻灭、丧失,全能感的崩溃无可避免了,自己如此渺小让他时常会以愤怒发作来应对这种无助感。而脾气常常会发在妈妈身上而不常发在爸爸身上,可能的原因是,被过去共生伙伴拒绝总是觉得比较受伤。父亲有时会误以为自己比太太会照顾孩子,这种误会有可能会导致夫妻间的争吵。
复合期的孩子情绪可能会出现一种分裂的模式,妈妈和其他人可能会被交替地视为全好或全坏。当可以满足他、安抚他的妈妈出现,他会说“你是好妈妈”,而批评他、挫折他、不满足他的妈妈,他会说“你是坏妈妈”等等。
复合早期的孩子表现得情绪上不稳定,到了复合晚期,孩子已经有能力表达难过、表达失望、甚至表达关怀。也开始出现同理妈妈情绪状态的能力。
母亲在这个时期要通过一个情绪上的困难阶段,从幻想拥有一个孩子以后,她首先要怀着作为她身体的一部分的孩子10个月的时间,当孩子从她体内出生时,生理上的一体感被心理上的一体感——共生——所取代。当心理上的诞生继续进行,母亲必须要经历一段长时间跟着孩子的脚步,根据孩子的需要而往返推拉分离过程,此时她自己对亲密和距离的需要常常是不被重视的。
那些过去并没有经过足够分化过程的妈妈常常会在这个孩子的发展阶段遭遇最大的麻烦。因为她自己对分离的焦虑,她可能会和共生期的孩子处的相当好,因为这时的孩子满足了她对亲密的需要。在复合阶段她可能会在孩子分化的过程中经验到焦虑,当孩子表现出一点轻微的分离冲动时,她可能就会去粘着孩子。或是她会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抱起孩子,而却不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等妈妈觉得自己安全了以后孩子就会被放下来。这些妈妈当孩子表现出独立时,她们有可能会用遗弃来惩罚孩子,她们有时真的很疏远,把孩子独自放在房间里很长时间。当孩子顺从她们是,她们就会把孩子抱在融合式温暖的怀抱里。
因为母亲和孩子在复合期推拉挣扎,父亲在这个时期承担新的重要任务,在整个共生或孵化过程里,父亲也可以分享母亲—孩子的亲密。在复合期,父亲的分享常常转变成一种独特的、作为第三者的角色。这个处于外界的特别的人可以帮忙母亲和孩子从共生中以及他们之后自主与控制的挣扎之中解放出来。透过分别对不同之个体的态度去博得母亲和孩子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父亲可以助长这个分离的过程。
	
四、24—36个月及以后:客体恒久性阶段
客体恒久性的意思是,维持客体稳定形象的能力,特别是维持母亲的稳定形象,不论她在还是不在,是满足的角色还是剥夺的角色。
个体性则是一个人在任何情境和情绪ia都很稳定地知道“自己是谁”。
客体恒久性和个体性的发展贯穿整个人生,这个阶段其实没有终点。
这个时期孩子的难舍与拒绝、要求与依赖的行为慢慢减少了。他似乎更安全、更有能力去集中注意自己的课题,多多少少也会忽略妈妈一段较长的时间。
慢慢地当孩子对父母严重失望的时候,还能记起对父母的好的感觉(不再是全好全坏,而是可以把好的和坏的整合在一起),当然,建立这种统合情绪的能力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种整合能力能否很好地形成,取决于孩子是否累积足够的温暖经验,这些美好的经验累积很多之后孩子才有办法不让小的分离彻底压倒回忆这些美好经验的能力。
这是一个漫长和逐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孩子在面对挫折时仍能记起美好事物的能力中,时间感和延迟满足的能力逐渐成熟。父母的重要性在逐渐减弱,孩子可以安心去上幼儿园,而不会感觉失去妈妈或个体性在消失。
	
 过度保护型父母的负...
 过度保护型父母的负... 过度担心孩子
 过度担心孩子 不要把孩子当治疗师
 不要把孩子当治疗师 六种类型的家长
 六种类型的家长 自恋型家庭的四种规则
 自恋型家庭的四种规则 我们在助长孩子的依...
 我们在助长孩子的依... 孩子的自我批评
 孩子的自我批评 代际创伤如何终结
 代际创伤如何终结 母亲如何影响女儿的...
 母亲如何影响女儿的... 发展的4个阶段
 发展的4个阶段 理解童年的原始创伤
 理解童年的原始创伤 离婚不一定给孩子带...
 离婚不一定给孩子带... 自恋的家长物化孩子...
 自恋的家长物化孩子... 5种功能失调的家庭
 5种功能失调的家庭 青少年抑郁的3种类型
 青少年抑郁的3种类型 青少年绝望和抑郁
 青少年绝望和抑郁 被父亲遗弃的女孩
 被父亲遗弃的女孩 孩子怕黑
 孩子怕黑 孩子对父母离婚的反应
 孩子对父母离婚的反应 父亲缺席对女儿的影响
 父亲缺席对女儿的影响|   | 
					八极青岛心理咨询中心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辽阳西路227号 预约热线:1320645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