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理论的整合观甚至超越了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观点的融合,它将人视为天生无罪的,而不是具有破坏性或堕落性的,从而拒绝本我心理学,赞成人类的存在主义观点。它与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联系在于接受形成“自我”的生存能力,对人类关注死亡的观察……以及认为存在着使个体成为分化系统的必然驱动力。
——Larry Beutler
我将我的理论方法称为分离理论,因为它将人生概念化为一系列分离体验,以死亡(终极的分离)为终点。我的方法强调人类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的认识对人生的重要影响。每一次连续的分离都会引起焦虑和不安的状态。人们通常幻想或幻觉跟某个重要他人有连接来补偿因分离而造成的恐惧,我称之为联结幻想。幻想过程能舒缓焦虑和痛苦,但通常也会使人适应不良。
为了保持联结幻想,儿童倾向于理想化自己的母亲或主要照顾者,否认照顾者的错误,儿童相信自己是坏的,不值得爱或是个负担。这个过程使他们反对自己,后来形成自我批评和自我攻击的自我概念的基础。从本质上讲,孩子们将父母对他们的敌对态度和消极态度纳入对自己的态度之中。我将分化过程描述为打破这些负面父母内投,并摆脱幻想和成瘾性依恋,同时努力实现自主和独立。
分离理论通过阐释早期痛苦的人际关系和分离焦虑,以及后来的死亡焦虑导致形成强大的心理防御(Bassett,2007),整合了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思想体系。这些防御机制试图应对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童年时期遭受痛苦的经历和情绪,然而,如上所述,防御性适应往往变得越来越功能失调。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无意识动机的重要性,解释人际创伤如何导致形成防御,识别家庭系统中的冲突和竞争以及乱伦倾向,描述性心理发展水平,并解释阻抗和移情如何进入治疗过程。然而,精神分析不能有效地处理死亡焦虑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个人持续发展的强大影响。
另一方面,存在心理学的重点在于理解死亡意识和死亡对人格的重要性以及其他诸如个性化,自主性和超越性之类的存在主义问题。然而,存在心理学倾向于忽视防御机制,竞争和性心理发展等精神分析概念。在我看来,这两种做法本身都不够,两者都是必要的,以便充分理解人的人格发展,动机和行为。
每个人都有潜力展现出人类本质的各种倾向。我们人类遗产的基本素质是能够爱自己和别人的同情心,抽象推理和创造的能力,制定目标和策略来实现它们的能力,存在主义关注的觉察,寻找意义和社会归属感的愿望,以及体验生命神圣与神秘的潜力。每当这些品质受到破坏时,我们就会失去自我最活跃和人性的一部分。然而,在不太理想的家庭中长大的过程中,这些基本的人类潜能在不同程度上被破坏或受到限制。由此产生的情绪痛苦和挫败导致向内的自我保护态度和对他人的基本不信任。
没有孩子出生就是坏的或有罪的,相反,儿童生活早期形成的心理防御适用于那时候威胁到自我形成的情形。分离理论强调个体化和与家庭中任何负面条件的分化。心理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人们克服个人局限,在反映自己基本人格的感觉与理性之间保持健康的平衡,支持真实自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