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青岛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 欢迎光临青岛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八极青岛心理咨询
预约电话:13206450119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文章 > 人格障碍心理咨询 > 详细内容
自虐:自我破坏型人格
发布时间:2020/7/14  阅读次数:1114  字体大小: 【】 【】【

  有些人可能无意中让自己在工作和恋爱关系中屡遭失败,因为他们无意识地(或隐秘地)需要惩罚自己。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可能很快要晋升了,但后来却以一种看起来不可避免、似乎是计划好的方式搞砸了。


  心理动力学如何解释自我破坏?

  广泛的、极端的、压抑的内疚感引发惩罚自己的内在需要。内疚是传统精神分析所称的“道德受虐狂”的主要感觉。对潜意识不让自己成功的另一种说法是一个人在“自我破坏”。

  自我破坏的性格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被称为“受虐狂”。在进一步描述受虐的心理动力学概念之前,有必要指出,心理动力学理论假设潜意识加工的存在,这包括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动机和情绪。

  弗洛伊德派的道德受虐狂理论演变成一种受虐人格障碍的概念。DSM-I和DSM-II包括了一个受虐型人格的诊断类别。DSM-III和DSM-III-r把受虐型人格重新定义为“自我挫败型人格障碍”。

  然而,从DSM-IV到现在,这个诊断标签被删除了。我们来看看心理动力学理论下的受虐人格精神病理学。

  人格的心理动力学分类模型包括主导情感、动机、人际交往方式、行为方式、防御机制和认知方式。

人际关系:顺从

  一个受虐狂通常会待在一种“明显具有破坏性”的关系里,这可能是因为特定的心理动力。具体来说,受虐者在情感虐待关系中表现得顺从。然而,受虐服从是一种防御机制,具体来说,这是一种反向形成,顺从掩盖了需要控制和诱发内疚感的施虐性表现。

  诱导他们的伴侣内疚的目标(通常假设他们缺乏内疚的能力)驱动了受虐的顺从。换句话说,受虐者顺从的行为往往看上去达到让人羞辱的程度,希望诱导另一个人的内疚。受虐狂通常被描述为在关系中难以表达愤怒。他们的敌意表现在与对方完全切断连接,结束关系。

  受虐狂被描述为“好人”,表现出R.F.波恩斯坦所说的“人际依赖”的病态水平(“破坏性的过度依赖”),包括优柔寡断、被动和对认可的过度需求。对受虐狂的反移情是很强烈的。通常治疗师或重要他人或抚养者会否认隐藏在受虐狂背后的敌意,因为他们要防御自己的施虐部分(Asch, 1988)。

受虐狂的自我运作

  受虐狂对成功有着极高的内在标准,追求完美,却总是达不到目标。他们在大多数重要领域的不良表现导致了严重的、持续的自我批评、内疚和普遍的自我厌恶。根据Asch的说法,“道德受虐狂的特征是以自我克制为傲,走‘更艰苦’的道路,减少物质上的获益,明显的顺从掩盖了控制的愿望以及制造内疚感的欲望。”

受虐人格的心理动力学分类

行为模式:低成就,不能发挥其潜力,不知不觉地让自己失败。
人际关系:顺从、被动、优柔寡断、依赖。
情感:内疚,抑郁。
动机:减轻自己的内疚感或诱导他人的内疚感,需要取悦一个内在客体(一段关系或重要他人的心理表征)。
防御机制:反向形成(顺从)。
认知:自我批评,自我攻击。
八极青岛心理咨询
八极青岛心理咨询中心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辽阳西路227号
预约热线:1320645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