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丈夫刚刚离开她的女来访者,她说已经看不到活着的意义了。经过一段时间,她的情绪稳定下来,我了解到在她原生家庭中,她被父母“家长化”了,即父母把她当作父母一样。家长化的成年人内在都有一个被困住的儿童,因为在家长化的过程中他们的童年大部分都被压制或偷走了。
家长化
博索梅尼·纳吉创造了“家长化”这一术语,是他家庭治疗情境理论的一部分,用来表明一个人被赋予了与年龄不相称的责任。例如,孩子被迫成为婚姻陷入困境的父母之间的调解人,或者孩子承担起抚养弟弟妹妹的任务,或者孩子成为生病或年老父母的照顾者。暂时的、互惠的家长化是有价值的,孩子可以学习更高层次的管理和组织技能。大多数从小家长化的孩子相当于接受了领导力培训,他们后来可能确实会成为领导者。
后果
但家长化有一个显著的弊端。这些人成长得太快,一些事情超越了他们这个年龄段。他们往往会担心自己是否做得足够好。我曾经见过一个严重家长化的青少年,他在15岁之前就患有高血压和偏头痛。这里,我想展示这个概念如何在夫妻及择偶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我认为这可以更好地理解常见的夫妻动力:亲子式的夫妻关系。
互为父母和择偶
根据夫妻治疗的临床经验,我发现那些有家长化背景的人倾向于选择其他有家长化背景的伴侣。为什么两个家长化性格的人会进入一段关系中呢?这不是违反直觉吗?然而,我发现,尽管双方可能都家长化,但家长化的表现却有所不同。借用客体关系理论,一个家长化的人保留了自己的家长部分,并将责任感弱、需求多的孩子部分投射到伴侣身上,这样他们就可以继续家长化,同时也能间接体验到儿童玩耍的乐趣。另一方则保留了缺失的儿童自我,保留了贪玩、孩子气的部分,并将父母的部分投射到伴侣身上,这样他们就可以得到照顾——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错过的。
建议和解决方案
这听起来可能很复杂,但如果双方都能认识到他们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大不同,那么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两人都被家长化了,内心都有一个被剥夺了童年的孩子,而且每个人都学会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应对这一切。如果夫妻双方能够看到这点,那么他们就可以收回自己的投射,并学习如何更好地应对家长化。表现得象家长的一方可能要学会减少控制,找到自己的童趣,而孩子气的一方可能要变得更坚强、更自信,并且愿意承担更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