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青岛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 欢迎光临青岛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八极青岛心理咨询
预约电话:13206450119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文章 > 神经症心理咨询 > 详细内容
从创伤角度理解囤积行为
发布时间:2025/3/27  阅读次数:34  字体大小: 【】 【】【

  囤积症在临床上的定义是认为需要保存物品而难以丢弃,试图丢弃时会引发相当大的痛苦,并决定长期保存它们。


  在 2013 年之前,囤积症被视为强迫症的一种亚型。虽然现在囤积症仍被认为和强迫症相关,但它与强迫症不同。囤积者没有强迫症常见的反复出现的侵入性思维。囤积症的特点是过度囤积、难以放弃物品,以及物品太多造成的杂乱。很少有囤积者寻求帮助,因为他们对那些杂乱甚至危险的物品有依恋。

  一项研究认为囤积症可能是一种与创伤和生活压力事件相关的独立疾病,不同于强迫症。与强迫症个体相比,囤积者更有可能经历过创伤性事件。此外,符合囤积症标准且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人,其囤积症状的严重程度显著高于没有创伤经历的囤积者。

  在另一项关于囤积症与生活事件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压力和创伤事件与人际关系变化和人际暴力有关,且与囤积症状出现或加重的时期不成比例地相关。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扩展对囤积行为的理解,这些行为对于囤积者是有意义的,可以让他们减少羞耻感,为他们寻求帮助提供合理性。

  我们知道,创伤的应激反应,即过度警觉、侵入性图像、闪回、麻木和紧缩等症状,反映了尽管危险已经过去,但为了求生出现的反应还在持续,囤积行为可能代表了创伤事件后针对丧失的失调和过度的防御。

  囤积行为是想要解决创伤的不成功的尝试,当我们从创伤影响的角度来看囤积行为时,它们在临床上是有意义的。

  创伤总是涉及到丧失,创伤事件不论是威胁到你的生命,还是与亲近的人分离,或是改变了你曾经熟悉的环境,它都是突然甚至暴力地剥夺了你拥有的东西。

  囤积是过度获取物品,并且无法丢弃它们,这也许是一种对抗突然的丧失带来的冲击的方式。人们囤积各种物品,这些物品他们可能并不需要,但因为它们在囤积者潜意识里的作用,他们必须保留。

  根据个体丧失的经历,人们常常囤积一些具有重要情感意义的物品,这些物品会让人想起快乐的时光、心爱的人和宠物。对人的依恋已被对物的依恋所取代。

  创伤剥夺了你生活中所假设和期望的安全感、可预测性和信任。或许获取物品并且从不丢弃反映了对物体的强烈依恋,以创造一种比与人依恋更安全的安全感。

  创伤的本质是失控、恐惧和无助。大多数囤积者不会寻求帮助也拒绝别人帮助他们清理甚至整理东西。被帮助等同于缺乏控制,让别人帮忙会产生焦虑,因为这意味着无助并会有风险。

  慢性创伤或压力事件的核心是丧失自信和掌控感——对犯错的恐惧。囤积者常常试图控制自己,但却无法成功,反而长期不堪重负。他们往往无法管理日常活动,经常拖延或沉迷于无关的任务。他们难以做出决定,因为做决定可能会犯错,选择一个选项也意味着丧失了其他选项。

  创伤往往涉及羞耻和自责——无论是童年虐待还是自然灾害,人们更愿意责怪自己,也不愿失去依恋或认识到生活是无法控制的。

  在坚持囤积的同时,大多数囤积者都感到羞耻,并因为自己的环境感到尴尬。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不知不觉地成为了自我虐待的受害者。过度囤积使他们失去了自尊和控制力。

  在遭受创伤时,大多数人都感到存在上的孤独——与人隔绝、与希望隔绝。最终,许多囤积者变成了社交疏离者。他们的囤积行为将他人拒之门外,他们因羞愧或避免被评判而与世隔绝,独自与作为防御机制的物品为伴。

  理解人的复杂性,意味着要明白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选择不遭受痛苦。作为亲友或心理专业人士,如果我们能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囤积行为,我们就向他们迈近了一步。
上一篇:取悦他人和病态利他 下一篇:没有了!
八极青岛心理咨询
八极青岛心理咨询中心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辽阳西路227号
预约热线:1320645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