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别人的感觉无疑是很好的。我们从助人中获得的积极情绪提升了我们的目标感和意义感。可以理解的是,我们从助人中得到的次级收益(身份认同奖励)也会成为利他行为的强大动力。
有些人会把它发挥到极致。助人行为会让某些人上瘾。也许不是完全上瘾,但它可能会成为习惯,甚至是自动行为,有时会给自己带来损害。
什么时候助人会成为障碍?
那些把助人作为自我认同主要来源的人需要注意这样的行为会造成的内化陷阱。“虽然帮助他人本质上是有益的,但重要的是要注意自己对这种行为的判断和假设。”
取悦他人的人倾向于自我牺牲,经常把他人的需要置于自己的需要之上,这可能会导致很多矛盾的感觉。“取悦他人的行为不可避免地最终导致怨恨,因为当我们把自己的需求放在一边而关注其他人的需求时,就会使关系在权力和平等方面失衡。”
取悦他人的人会无意中让自己失望。这些感觉也会导致消极的自我评价和低自尊。
取悦他人的陷阱
通过自我觉察和练习,可以消除取悦他人的陷阱。了解你自己的行为动机,评估正反两方面的结果,会有很大帮助。探索促成这种行为选择的潜在价值观也很有用。
举例来说,有一个人手头拮据,但把最后一点钱给了同样需要钱的朋友,从而导致了他进一步的经济困难。如果我们首先探讨一下这种做法的利弊,我们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好处:
帮助了一个需要帮助的朋友
帮助别人让自己感觉良好
创造善意的感觉
增强乐善好施的身份认同
坏处:
自己的需要被忽视
恶化了金融问题
压力水平增加
取悦他人利大于弊吗?问题是,即使一个人做出自我牺牲行为的理由再多,每件事的分量也是不一样的。重要的下一步是审视潜在的价值观。
取悦他人与认知失调
你可能会发现你的一些价值观与其他的冲突,从而导致认知失调。在这种情况下,也许给予者的一个重要价值观就是慷慨。给予所产生的好的感觉是对这种价值观的奖励。
给予者的另一个价值观可能是稳定感。当一个人没有足够的钱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时,给予他人钱就会损害自己的稳定感,增加压力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给予产生的感觉很好,但它造成了一种内在的价值观冲突,因为它损害了给予者自己的情感健康。
如果我们不优先考虑自己的情感和身体健康,我们就处于危险之中。“无私的行为会带来一种虔诚的感觉,但对自己没有同情的虔诚却给取悦他人者带来痛苦。”
我们的文化倾向于重视无私的行为,但这需要在健康的自爱之间达成平衡。
取悦他人者需要找到在不牺牲自我的情况下帮助他人的方法。帮助别人不应该以伤害自己为代价。